为什么人会变成「工作狂」?这算不算一种上瘾行为?

admin 3个月前 (02-10) 体育新闻 42 0

  工作以后注意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去了,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去加班,虽然感慨生活实在太累了,但根本不会自己停下来,让我想起以前在大学里遇到的学霸...拼命给自己施压,撑不住了也死扛,这算不算是一种上瘾行为?----本题来自知乎圆桌 »我很焦虑,更多焦虑相关话题欢迎关注讨论。

  工作狂有本质的和表象的区别,部分工作狂是表象,乃是为了用高强度工作来减少内心的焦虑。

  我的专业并不涉及这方面,但是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特地去查了查资料,发现关于工作狂的资料非常有限。

  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首先,就像我们上学时备考老师或者前辈的经验之谈所说“做选择题遇到肯定句式的千万不要选,或者是谈概念写理论的时候最好用肯定句式是大忌。” 所以我觉得尽管很多研究的确表明工作狂和上瘾行为联系很大,直接肯定工作狂是一种上瘾行为还是不太恰当的。而且,对于“工作狂”,英文有专门的词,为workaholic,为Oates在1971年提出 (Oates,1971),根据“工作狂”的定义:个人不愿与工作分离,或者无视外界要求继续工作,虽然有很多症状与上瘾相似,比如有强迫性的行为,即使筋疲力竭也不愿停止,但是并不属于物质滥用上瘾(比如药物,酒精)类别的行为,目前为止,这种不属于物质滥用的上瘾行为并不被心理学的两个诊断标准,即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DSM(Diagnostic and Stas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和国际精神行为分类手册ICD(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所收录,较为类似例子为赌博行为,在1980年开始,病态的赌博行为被收录在DSM的“别处未归类的冲动控制障碍”类别下,所以“工作狂”较为可能被归在相同或者相似的类别之内。

  当然,如轻心计所说,“工作狂”各方面特征的确就是像上瘾,就像赌博也上瘾一样,说不定在DSM和ICD版本下次版本更新时会将其收录在上瘾的类别内也说不定。

  但是,“工作狂”如有好几种类型,一种为轻心计所说的,消极的“工作狂”,由社会原因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导致,并且通常社交生活或家庭生活较为失意的“工作狂”。还有一种则是积极地,如有些答主提到的沉浸感一样,

  为什么当要做的事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即便任务繁重也一样感到轻松? - 叶赌徒的回答

  不排除有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其中获得了快感。所以在外人看来像是工作狂,其实他们自身却是乐在其中,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生活大爆炸里的SHELDON),所以工作狂并不一定是逃避者。Spence and Robbins 在1992年进行过更为具体的分类,如下: 工作狂(高度参与工作,高动力,低享受) 狂热工作者 (高参与度,低动力,高享受) 狂热工作狂(高参与度,高动力,高享受) 不积极的工作者(低参与度,低动力,低享受) 休闲工作者(低参与度,低动力,高享受) 还有一个不再着迷的工作者 (低参与度,高动力,低享受)

  当然,这个分类被好多作者抨击,因为很多人认为真正的工作狂并不能享受工作,Buelens and Poelmans (2004)又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类别:不情愿的努力工作者(高参与度,低动力,低享受)职业专家(低参与度,高动力,高享受)

  另外还有其他有趣的分类,Fassel (1992)进行了如下分类:

  强迫型工作者:极度强迫自己进行工作并且使自己变成了极端的完美主义者

  繁忙的工作者:受到之前工作者表现的刺激从而强迫自己去达到那个标准,尽管他能力有限。

  隐形工作者:不胜任其职位,只在他人无法注意到自己时才工作。

  厌恶工作者: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者其他避免工作的方法来防止自己工作上瘾,但是会引起自责和愧疚。

  总结来说,“工作狂”的现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关注,但是存在的未解问题仍然很多。首先很难去定义什么是工作狂,比如一些人会说工作狂是上瘾,而有的则会说工作狂是强迫症,各有其道理。其次,很难去客观的区分他人是否为工作狂,因为在现在工作努力经常会被认为是一项好的品质。另外,各个工作者类型也很值得去注意,并不应该将所有工作努力的人统一归类为工作狂, 有的人非常努力的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往往伴随着负面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问题,相反,当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沉浸其中时,他们的身心健康反而会得到提升。

  所以,到底什么是工作狂,是好是坏,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见仁见智了。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2).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s: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guideline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Buelens M, Poelmans SAY (2004) Enriching the Spence and Robbins’ typology

  Oates W (1971) Confessions of a workaholic: The facts about work addiction. (Edn.) World Publishing, New York, United States

  Fassel D (1992) Working ourselves to death. (Edn), Harper Collins, London, UK

  Spence JT, Robbins AS (1992) Workaholism: de nition, measurement, and preliminary results. J Pers Assess 58: 160-178.

  谢邀。作为本期『我很焦虑』的知乎圆桌的嘉宾,前段时间一直在忙别的事没来答题,我也有些焦虑。所以在圆桌的最后一天,赶紧来回答几个问题。

  『工作狂』算成瘾行为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从你对问题的描述看,我觉得你希望我给出的答案是『是』。因为你形容身边的年轻人『根本停不下来』、『拼命给自己施压』、『撑不住了也死扛』,这些都不是什么好词。看起来你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你也不喜欢那样的生活,甚至他们都这么拼命工作,弄得你也有些焦虑。你已经隐隐怀疑他们的行为有问题了,如果有心理专家来定义下他们的行为就是『工作狂』和成瘾行为,你的焦虑就会减轻些。

  万一他们的拼命工作的行为居然不是『上瘾』,而是『上进』,不仅上进,而且还在未来给他们带来升职加薪成就感,把你远远地拉在后面,这就麻烦了,你的焦虑就没法排解了。而把这种拼命工作的状态定义为『上进』是完全有可能的,你看隔壁那些问拖延症和时间管理问题的人,不就希望自己有这样的状态吗?

  第二个原因,我也是一个懒散的人。从我的价值观讲,我肯定不认同这些写字楼忙忙碌碌的年轻人,成天处于焦虑中,为了生存牺牲生活。把它定义为一个问题,就说明这不是常态,我们要重视它、解决它。

  再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这些行为属于『成瘾行为』,就进入了我的领域,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我的来访者。如果这些行为都算努力上进,那我就没生意了,我就焦虑了。

  既然我们两都想把它定义成问题,在本题这个问答环境中,当然它肯定就是成瘾!

  问题已经回答完了,我们可以来聊点别的了。

  心理学上到底有没有关于某种行为是否成瘾的判断标准?

  有的。标准我背不出来,应该能搜到。但是有个来访者站我面前,我大概是能判断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标准有两个。

  首先,这些行为是否是一种逃避。因为成瘾行为本质上就是对内心孤独、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逃避,这种逃避行为暂时有效,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就需要不断重复,从而变成了新的问题。成瘾者想逃避的消极情绪大部分是因为没法跟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这些亲密关系当然是『生活』中的,而『工作』正好跟生活对来起来,『工作』当然可以成为逃避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成瘾行为。比如很多小说都爱虚构这样的情节:一个女强人因为恋爱或家庭生活不如意,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工作中,不用说,对员工和同事肯定是冷若冰霜的嘴脸了。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其次,人对这些行为是否有足够的自控力。如果他『选择了』努力工作,那也许不算成瘾行为。但如果他不想这样,但是根本停不下来,他是被选择的。而这种『停不下来』更多是出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工作本身的要求,比如有个很紧急的项目或者有个严格的老板逼着你。他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那可能就成瘾了。

  不过这事细究起来有些复杂。我读过网上有篇熊文叫『牛逼顿的一生』,其中讲牛顿的一段是这么说的:

  『牛顿老师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一辈子没有朋友,也没有结过婚,很可能到死都是处男,关于牛顿是否处男的问题,由于篇幅过长,我将在另一篇文中论证。当然他肯定不会孤独,因为科学的世界里乐趣无限,快感连连。

  出乎世俗想象的是,科学其实远比任何娘们儿都风骚,玩科学比玩女人爽得多,得到一个成果所获得的高潮强烈而持久,不仅有快感,更有巨大的自我认同感,远胜于那几秒寒颤之后无边的空虚与落寞。所以陈景润其实是沉溺于美色不能自拔,身体弱架不住高潮过度被爽死了。』

  假如牛逼顿老师也不愿意和他人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假如他一开始做研究也『根本停不下来』,他算不算科研成瘾?

  应该不是吧?没听说过科研成瘾啊?你可以说,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跟逃避可不一样(可是万一一个赌徒喜欢的就是赌博呢?)你也可以说这些成瘾患者期期艾艾的,可是牛逼顿老师情绪稳定(可万一来个患抑郁症的科学家呢?也不少啊?)

  我觉得我们不把牛逼顿老师当作一个成瘾患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文化赋予『成瘾』的价值是负面的。而赋予『科学家』和『工作』的价值是正面的。『工作成瘾』把一个正面的价值和一个负面的价值放到一起,多少有些违和。当然人牛逼顿老师压根也不在乎,牛到一定程度的,标签都是浮云了。

  咦,不是讨论成瘾的标准吗?说着说着怎么说出了福柯老师的味道,所有的定义都是一种社会权力?

  就像文章的开头,我说了我们为什么愿意把这些行为定义为一个问题,有我们的『私心』。其实社会文化也有它的『私心』。我们可以来想想:社会文化什么时候会把某种行为定义为『问题』而什么时候不会?这样定义对社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好处是否跟个人的福祉有矛盾?

  显然,社会文化只会把那些无法创造价值、消耗资源、破坏社会秩序的投入和沉迷定义为『成瘾』,而大部分时候会把服从社会秩序和创造价值看做是美德。而大部分人开始觉得过度工作是一种『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反抗这种价值观了。

  所以『工作是否成瘾』很难定义,除了具体行为,背后还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较量呢。再衍生一点说,沉溺于行为无法自拔算成瘾,那沉溺于某种价值观无法自拔算不算成瘾呢?

  哎呀这事越说越复杂了。没能给你直接的答案,希望能和你一起有些思考。祝好。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几位答主给出的相关研究及猜测也很有趣,此前我们正好关注过“工作成瘾”的问题,特来回答题主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第一, 到底有没有工作成瘾这么一说?

  第二, 是什么导致了ta们对工作成瘾?

  第三, 我/我身边的ta们,到底算不算工作成瘾呢?

  1968年,心理学家Wayne E. Oates在文章《我为工作狂》(On Being a Workaholic)中以“工作狂”(workaholic)自称,承认自己对于工作的狂热出现了一种与物质滥用类似的成瘾症状。(btw他的一生,惊人地拥有了57本著作,想必这就是他自称工作狂的最好印证了。)

  几十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定义了工作狂,包括认为工作狂是一种对于工作强迫性的想法和行为(Feldman, 2007)、是缺乏时间管理或习惯性拖延的结果(Weissmann, 2013)并且导致了人们在工作与生活上的极不平衡(Sugar, 2015)。另外一方面,也有心理学家认为,工作狂往往在工作过程中是充满动力、热情或享受其中的(Peiperl & John, 2001);亦或是认为工作狂普遍是有成就取向的人,即他们会不断追求成就(Sugar, 2015)。

  但是,不断有研究表明,人有可能会对行为产生类似于对成瘾物质一样的“上瘾”。无论是狂热地需要工作,还是购物,也有可能是啪啪啪或者其他行为,都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和吸食海洛因后一样的反应——改变人的中枢神经功能,改变大脑中的“奖赏机制”(reward system)。

  而学术中所定义的成瘾,主要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种或一些事物带有一种长期的、反复的、强迫性渴求(craving),并逐渐失去对它的控制。当接触或使用这些物品时,人们通常能够得到短期的兴奋和满足感(所谓的快感),但长期来看却会付出代价,可能导致个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受损,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的障碍(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 2012)。最新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对行为成瘾也进行了重新界定,将非物质成瘾(non-substance addiction)归入“成瘾及相关障碍”中。

  而为什么说工作狂可能是一种行为“成瘾”呢?主要有两方面依据:

  1. (类似工作、购物等)行为与物质成瘾在表现上的相似

  在行为发生前,人们也会有类似想要吸食毒品的极度渴求的状态,并逐渐失去对行为的控制,在即使了解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时,仍然会继续该行为。例如,对于购物成瘾的人,在即使知道疯狂购物可能带来的财务危机也仍然会选择继续购物。

  不仅如此,行为成瘾也同样会发生“耐受”(tolerance)和“戒断”(withdraw)反应。例如,工作狂的工作时长总是在不断地增加,并且在减少或停止工作时,会产生负面情绪(空虚感、无措感、焦虑感、注意力不集中等)(Griffiths & Jaranika-Murray, 2012)。

  并且行为成瘾也会给人的心理社会功能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过度工作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情绪起伏不定、易怒等等。

  2. 在大脑的“眼里”,就奖赏(reward)而言,物质和行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耶鲁大学Marc Potenza教授对有赌瘾的人的大脑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研究发现,赌博所激活的大脑功能区域与可卡因所激活的区域相同。也就是说大脑对于快乐的感受取决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不论外在刺激的来源是作用于精神的药物、金钱、性、或仅仅一顿令人满足的大餐。因此可以说,某种意义上,任何会带给我们快感的事物,都有潜力让我们对其上瘾。

  这里主要讨论一下社会心理因素:

  1. 生活中能带来快乐感的来源更多的人,不容易成瘾

  假如一个人的生活中,能够带来快感的来源很少,那么当某一种行为(例如工作)让Ta感受到了快乐,Ta就更有可能不断重复这种行为,不断强化从这一行为中获得快感的过程。假如一种行为是一个人生活中唯一的快感的来源,人们就有更大的可能对这个行为成瘾。这种行为可能是工作,可能是赌博或购物,可能是吃,可能是性,可能是自残,可能是一切。甚至就连心理治疗这一行为本身,也有可能让来访者形成成瘾。

  2.负面情绪、压力让人更容易成瘾

  除了控制情绪的多巴胺的改变影响人们对于某种物质或行为的渴求外,情绪本身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耶鲁大学对于吸烟者的研究发现,压力情绪使得吸烟者比平常更难抵挡对尼古丁的渴求(Manejwala, 2013)。

  同时,强烈的情绪也会加剧了“渴求”的强度与频率。在Manejwala的临床经验中,他发现当人们经历抑郁、焦虑、愤怒、怨恨、恐惧、悲伤和失败等情绪时,他们对于某些物质或行为的渴求表现得更为强烈且频繁。

  在生活中,当经历焦虑、愤怒、悲伤等情绪的时候,我们也会出现一种强烈的想要购物/健身/工作的渴求。一方面也是对负面情绪的直接逃避,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大脑释放的多巴胺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得到调节(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是转移注意力的帮助)。但当这些情绪长期且持续存在的时候,对情绪舒缓的渴求和逃避情绪的愿望使得人们不断地,强迫性的体验/做出这些行为,使其行为带来的快感不断得到强化,并改变了我们的认知和中枢神经功能,形成一种行为成瘾。

  3.不安全依恋类型的人更容易成瘾

  心理咨询师Robert Weiss(2015)认为,童年时期的安全依恋也可能与人们的成瘾行为有关。他认为,安全型依恋的人更容易在人际交往中找到与他人的联结和归属感,也更不容易因为孤独感而产生对某些物质或行为产生强烈的依赖或成瘾。

  (当然,非安全型依恋的人,也同样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去建立联系和信任。)

  4.有被隔绝感的人更容易成瘾

  缺少社会交往及与他人的联结,会让人产生一种被孤立的感受。此时,人们更倾向于通过一些物质或行为来缓解这种孤独感带来的不适情绪。

  在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Johann Hari提到加拿大心理学家Bruce Alexander对大鼠(拥有类似人类社交需求的动物)的研究中,他们将大鼠分别放在只有海洛因的笼子里,和另一个被称为“大鼠之家”的有食物、有“朋友”、有“性爱”,同时也有海洛因的笼子里。

  结果发现,在“大鼠之家”的大鼠们有朋友、有性生活,几乎从来不对海洛因感兴趣,也未出现对海洛因强迫性的渴求或过量使用,而相比之下另外一个笼子里的大鼠则纷纷因为使用过量而身亡。(单身狗再次受到一万点暴击)

  我们社会的文化鼓励工作狂的不断诞生。相比于人们对于其他事物的狂热(如购物狂),社会对于“工作狂”的鼓励,例如升职加薪、公开赞赏,已经让它成为工作场合中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人们甚至把狂热的加班工作等同于自己的工作成效或对于公司或团队的认同等。在华尔街金融圈里,努力工作通常就意味着过度工作(overwork)(Surowieck, 2014)。

  但我们这些沉迷于工作的人,与另外一些沉迷于恋爱也好,沉迷于各种行为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有时候你的工作生活失衡,可能是因为你本来就不会生活,你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拥有“生活”。因为对你而言,那是一件更加困难和难以面对的事。

  这里附上一个测试链接——伯根工作成瘾量表(Bergen WorkAddiction Scale),由(挪威)伯根大学(University of Bergen)、伯根临床基金会(Bergen Clinics Foundation)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共同研发,信效度已初步得到国外研究的支持(Andreassen, Griffiths, Sinha, Hetland, & Pallesen, 2016)。量表共含七道题以帮助测试人们的工作成瘾(测量结果仅供参考)。

  测题:

  请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在每个问题前的方括号内,填写与自身情况最为符合的数值:

  1=从不, 2=很少, 3=有时, 4=常常, 5=总是

  1.你常常会思考如何挤出更多的时间工作

  2.你比最初设想的,花了更多的时间工作

  3.你会为了减少愧疚、焦虑、无助或沮丧而工作

  4.已经有人告诉过你需要减少工作的时间,但你总是不听

  5.如果阻止你像现在这样工作,你会变得压力很大

  6.你会因为工作而牺牲爱好、休闲活动、或运动

  7.过多的工作导致你的健康受到了负面的影响

  测试结果:

  以上7道题中,如果你有4道或以上的题目,选择了4(常常)或5(总是),那么你很有可能就是学术上所认为的“工作狂”(workaholic)。

  该量表版权属于原作者,由KY主创翻译,并且仅适用于自测。如有研究或其他用途,请联系原作者。

  (当然,如果看完这个回答,你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也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以上。

  相关链接:你以为你热爱工作,其实可能是一种成瘾 | 附测试:你是工作狂吗?

  了解更多与心理相关的知识、研究、话题互动、人物访谈等等,欢迎关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

  可能是“我应该工作”的内心声音和“你应该996”的外部文化相契合,使人变成工作狂。

  最近大家都在热议“996”相关的话题。支持“996”的一个观点是“如果热爱工作,就会主动投身工作,自发地花更多的时间更努力地工作,因此有更好的工作绩效的同时也收获自我的发展和成长”。

  但即使是自发地花更多时间投身工作,也有不同的情况。当我们说一个人“沉迷工作,无法自拔”,我们多半是表达一种对其热爱工作、献身工作的羡慕或崇拜。但当我们说一个人是“工作狂”时,却是觉得ta虽然花大量时间努力工作,但对工作投入过多,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两者相差甚远,却又似乎只有一线之隔。

  “工作狂”和“沉迷工作”两个称呼,在心理学研究中一开始都用工作沉迷(Workaholism) 这一个词来加以描述。就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工作狂们“狂”点各不相同,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对工作沉迷的定义也很多样。

  一部分研究者偏向“工作狂派”,认为工作沉迷会对人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比如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增加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偏向“沉迷工作派”,认为工作沉迷源于享受工作,因而对人有益,比如沉迷工作的人往往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成就感。

  在这样的状况下,Malissa Clark和同事们决定通过元分析,对以往就工作沉迷的研究进行一个梳理[1]。

  首先,需要整理以往研究中对工作沉迷的定义有哪些共识。总结起来,工作沉迷有这样一些特征:

  · 是对工作的一种成瘾。就像烟瘾、酒瘾或者游戏上瘾,对工作的上瘾也包含一些特征——强迫性地工作,认知被工作所占据,失去自控力,虽然工作沉迷者可能意识到了工作沉迷给自己带来消极的影响,也想摆脱沉迷,但仍无法从工作中脱离出来。

  · 有一种内在的强迫力,让自己被工作所占据。工作时到了休息时间也停不下来,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量之后仍然继续工作;在不工作时也会不受自己控制地、不断地想到工作。

  · 比别人更长时间地、更努力地工作。工作沉迷者常常在工作日工作到夜里,周末也不休息,把工作带回家,经常错过家庭的活动。即使在挑选业余活动时,他们也只参与对他们的工作有所助益的活动。

  这样,工作沉迷就可以和工作投入度(Work Engagement)区别开[2]。高工作投入度的人会因为热爱而愿意更多、更努力地投入工作,是一种理想的工作状态,其主要特点是在工作时专注、有活力并在工作中感到意义感、价质感、热情和自豪,但却不一定要工作更长时间。不同于高工作投入,工作沉迷者脑海里不断重复的不是“我喜欢、想要工作”,而是“我应该去工作”。所以我们称之为内在的“强迫力”,而不是内在的动机。

  在对工作沉迷定义中,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 工作沉迷者在工作中可能并不感到快乐。既然是上瘾,我们自然而然会觉得沉迷工作是因为享受工作,在工作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但强迫性的工作,就带有即使并没有积极的后果或反而是消极的后果,也无法阻止自己的意思。甚至一些工作沉迷者有一种对工作的强迫症,会不断想到工作,给他们造成困扰,因为他们只是想到工作,却并不想工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 工作沉迷者对工作有一种内在的强迫力,这种趋力虽不来源于外部压力(比如公司文化或要求、自己收入的压力等,但工作沉迷者可能更容易被有外部压力的公司所吸引,在鼓励工作时间越长越好的公司中也更容易表现出自己地工作沉迷倾向,进而强化工作沉迷。

  “我应该工作”的内心声音和“你应该996”的外部文化相契合,将加重工作沉迷。而外部压力也可能会潜移默化使人形成内在的工作沉迷的强迫力。在身边不断传来“你应该工作”的声音的情况下,在“你应该996”的工作文化下,渐渐地,“我应该工作”,“我应该996”可能会成为在脑海中不断重复、不受控制的声音。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工作沉迷?工作沉迷的人在工作中有哪些特点?工作沉迷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通过一个图简单列举一些和工作沉迷相关的因素。

  +代表正相关,即越是完美主义、A型人格、容易体验到消极情绪,工作量、投入、资源、乐趣越多,越可能工作沉迷;而工作沉迷者有更大的工作压力、更广阔的的工作前景,更可能出现婚姻厌倦、工作-生活冲突和情绪倦怠。

  -代表负相关,即工作沉迷者通常有更低的工作、家庭、生活满意度和更差的身心健康状况。

  个人特质——听说沉迷工作的人更靠谱?

  人们通常认为沉迷工作的人都更勤奋努力、有纪律性,会一丝不苟,追求完美,即尽责性更高;会对自己有比较积极的评价,相信自己的能力,即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更高。然而,元分析结果表明,事实上工作沉迷和尽责性、自尊、自我效能感都没有显著的关系,沉迷工作的人并不比一般人更勤奋严谨,更长的工作时间不能看作这一特质的体现,也并非出自对自己能力的自信、想要施展才能的抱负。

  真正与工作沉迷关系最紧密的个人特质是做事要求过高,对自己过度苛求的完美主义,和看重竞争、进取,急切追求成就的A型人格。也就是说,一个工作沉迷者往往有雄心,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对自己有很高的标准,又感觉现状离自己的标准还差了很远,于是不断告诉自己必须去工作,必须工作更长的时间,用更多的努力,慢慢形成了强迫性。

  工作情况和后果——沉迷工作之后,绩效更高了吗?

  虽然工作沉迷者通常报告更高的工作乐趣和工作前景,但同时他们也感到更大的工作压力和更低的工作满意度。同时,工作沉迷者的工作绩效并不比一般人高。在个人后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工作沉迷者表现出情绪倦怠和更低的情绪健康。由此看来,过度的工作带给他们的感受是矛盾的,他们心里觉得工作是好的,自己应该工作,但是过度的工作又让他们感到不适。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工作沉迷者往往能获得更多的工作资源,体现在领导者对其更多的信任和支持,以及更少的控制。支持“996”的领导者总会更欣赏自己的“兄弟”,领导者“能者多劳”的看法,客观上给了工作沉迷者更多的工作机会,但却也加重了过量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后果。

  元分析的结果清楚地显示,工作沉迷更接近于“工作狂”,给个体带来的多是消极的影响。

  高工作投入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努力投入工作是发自于一种内部动机,因为热爱工作,工作是一种乐趣。但有时追求工作投入却可能形成一种内摄动机,把外部的要求内化成对自己努力工作的要求,渐渐地陷入工作沉迷。

  高工作投入和工作沉迷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在于工作-生活冲突。另一项研究表明,过长的工作时间是通过引发工作-生活冲突进而影响人的健康。高工作投入不等于更长的工作时间,高工作投入者往往能把握好一个平衡。

  说自己“沉迷工作,无法自拔”更像是一句调侃,而别人“沉迷工作”或许也没有那么值得羡慕、向往,毕竟——热爱无需沉迷。

  参考文献:

  [1]Clark, M. A., Michel, J. S., Zhdanova, L., Pui, S. Y., & Baltes, B. B. (2016). All work and no play?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and outcomes of workaholism. Journal of Management, 42 (7), 1836-1873.

  [2]Schaufeli, W. B., Taris, T. W., & Van Rhenen, W. (2008). Workaholism, burnout, and work engagement: three of a kind or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employee well‐being?. Applied psychology, 57(2), 173-203.

  作者:向睿洋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与微信后台联系。

为什么人会变成「工作狂」?这算不算一种上瘾行为?

为什么人会变成「工作狂」?这算不算一种上瘾行为?

相关推荐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